angular.js系列八:源码简析

Tags: js

(注:主要依据1.0.7版本)

源码总的结构看起来挺朴实简洁:外围是一个匿名函数,里边就直接放置各种需要的变量定义、函数定义、调用执行语句等 ‘似乎’ 很容易看懂的代码。的确,前900行代码只是些很常见的工具方法、兼容处理、后边的JQLite部分多数类似jQuery,只看看这些会感觉是挺简单的。但这些‘简单易懂’的代码只占了总量的七分之一,其他代码写法上也不麻烦,但如果不懂作者意图、那么代码含义也就难以理解了。

个人感觉angular比较’鸡肋’的一点首先就是在源码初始化时,执行了许多代码,其运行过程大致是这样:

  • 1先定义必要的变量,各种工具方法
  • 代码里forEach(..)调用来初始化各种对象,包括JQLite
  • 后边的bindJQuery()publishExternalAPI(angular)公开api,初始化各种内置directive、service的Provider等
  • angularInit(document, bootstrap); 启动app
  • 检查并缓存各种需要的对象、html编译解析等一系列过程

源码中有许多对象都是比较“大”的,还有不少cache对象,像instanceCacheproviderCache等,这个对内存的占用是否过大了?但这些对象也都是有用的,那么会不会有更好的实现方式?个人觉得应用中没有用到的一些对象,干脆就不要初始化,这样是不是节省一点呢。

调试源码会看到:在配置各种directive、service时, instanceInjector.invoke(provider.$get, provider)function annotate(fn) 这两段执行的次数是很多的,这是由于其 “依赖注入(DI)” 的实现模式,所以调用和依赖解析的地方有很多。还是由于DI,某个模块依赖的模块、还可能会依赖其他的模块,这种一层层的依赖,解析起来就感觉特别的耗费运行时间(ps:自己调试起来就不禁难受:function invoke(fn, self, locals)function getService(serviceName)函数执行了n多次…何时能把这层层依赖解析完毕呀?!)。

经过上段介绍的“漫长”的各种依赖解析、并缓存进相应的cache对象后,终于能走到$CompileProvider里了,当执行里边的function compile($compileNodes, transcludeFn, maxPriority)就开始了对html模板的“编译”过程,这里收集各种directives,收集到我们代码里自己定义的directive,再解析其依赖,然后终于进入我们自己写的directive代码里,在模板被编译后,到达link阶段,之后会执行我们自己写的逻辑。

link阶段执行完毕,接着执行$rootScope.$digest(),而这个Scope.prototype上的$digest函数 正是进行 “dirty checking” 的地方。代码并不麻烦,就是把注册了watch的对象的现有值与上一次值的对比,来判断是否执行相应的watch回调函数等。这里有个对angular和backbone处理数据绑定的方式对比的详细解释:dirty-checking (angular) vs change listeners (KO, backbone),作为学习了解很有价值。

最近文章

2024-11-29 » react ui 基础组件库 新调研
2024-08-06 » lerna 实践
2024-02-15 » 字节监控之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