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人的软修养

Tags: other

自下而上

上周开会,老大说了一句话「很多事都是自下而上的」,印象很深刻。之后就时不时在想:什么事该自下而上,什么事该自上而下?一般情况下,作为老大,眼界见识一般都会更高一层,获得的信息也更全面更及时,能自上而下的做一些战略性的或重大问题的决策。但是当老大自上而下推动某个事,但下属并不认同这个事,该怎么办?抑或相反,首先老大坚持的一般一定是“对的”,下属就要想想该怎么调整自己完成上边任务。再说“自下而上”,很多具体的问题是需要自下而上的去反馈和推进的,但应该怎么做其实比较麻烦、考验你的处事能力。另外作为下属 是不是该自下而上 提出或推进一些重大问题,这个更难把握,把握好不要给老大留下眼高手低的感觉。

如何沟通与做事

举例:

某某沟通能力极好,非常会照顾别人的想法,绝不会直接否定别人,也不会说出让别人感觉不愉快的话,会向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,但没有一点强制或让人不悦的语气。

遇到问题或矛盾,习惯性的口头禅是我们先聊聊,或我们找某某人、某某老大先沟通沟通看看。

在各种会议等场合都能表现得积极主动,顺应场合里的老大或重要人物的意见,再提出自己的建议。能迅速看清形势,把握动向,顺势而为。

在推出新东西、或改变现有方案时,会预先积极、多次的找相关负责人沟通再沟通,哪怕那个负责人其实并不是很懂、也不太关心这个东西。。

这样的同学看起来似乎很完美,表现积极,处事恰当,很容易受到上级的关注与肯定。在团队里一般也能马上担当起小组长角色、分配任务带领队员干活,是大多数一线同学的榜样。

技术保守 vs 技术激进

曾经自己是技术激进派,学习和使用技术都是一味求新,而不管太多其他东西。但现在更看重的是技术的使用场景、业务的可维护性。可以说是进入半保守、半激进状态了。

保守

如果你从一开始做技术就是保守派,不热衷探索或学习新技术,那么真不应该选择做技术这条路。很明显,技术保守派都是“被动”的技术学习者,因为他们的重点不在于技术,只把技术当成是实现产品的工具。另外,不少技术保守派是由激进派转变而来的,比如:

  • 对某技术的基础、原理、多种架构模式等掌握的很扎实,会认为许多新技术不过是“换汤不换药”罢了。
  • 年纪大了、事情多了、能投入技术的时间少了;想做点跟人打交道的事儿,不想整天默默对着code了,转管理了。

总之一旦技术上松弛下来,就变保守或半保守了。

激进

举例:

某某想法很多,天马行空,不遵守项目代码整体做法规范,标新立异,结果他那一部分项目代码可维护性很差,接手人去填坑,吐槽却又可能被不明真相的老大怀疑这个接手人有问题?

技术激进的“挖坑人”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同事兜售自己的新想法及相应实现库,得到老大的注意与好评,甚至把其推出的东西作为部门重点产出来推广。但其实创新(特别是很特立独行的创新)成功的概率比较低,结果就只是看起来或听起来很美,实际不好用,而这些只有身处第一线实际使用的人最有真切感受,脱离第一线的老大的感受或判断很大可能是不对的。

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位激进派挖坑人,他这种创造创新精神还是很好的。可能只是因为他创造出来的东西,在别人眼里并不是像他自认为的那么好。他还需要耐心地好好打磨,或者他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个败笔、该直接停掉,而不是自认为很不错、着急的马上推出来。(但在KPI压力下,即便是注定失败的东西,也需要含泪做下去,不然就是没结果,后果很严重)

另外对于激进派来说,可能因为要实现自己的“创新”想法,比较容易就忽视这种情况:在某个业务上使用的技术应该保持一致性,最好的可维护性,尽量低的维护成本。创新想法可以在一个新的项目里得到实施,但不应该在已经架构好的项目里横插一杠,导致维护成本攀升。

关于创新

技术上的难题都不算什么,难的是如何改变别人的固有观念并让别人接受新思维新方法。

不要让已经熟知的东西,成为自己前行的障碍。

以上两句话没有错,不革新没创新就不会有持久的活力。但感觉有些前提:

  • 像你从没自己从混乱中尝试实现过组件化,就直接把react组件化方式奉为圭臬。
  • 像你从没使用过svn,但听说别人使用git非常的好,就认为不用git就是落后。
  • 像你从来没用过或只是很简单地用过rest而从没深入挖掘,但听说某某技术代替rest能做的更好,就开始盲从甚至深信不疑。

这种「求新、用新」,并不是创新,反而很可能会限制你的思维,限制你的创新。

因为你会觉得这些新的东西都做得很好,都把问题解决了,潜意识里你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,而实际上它只是解决方案的一种。

因为你一开始就使用上了最新的东西,所以从来不曾真正碰到过、更别说实际感受过老的问题。感觉到的问题少、可能就直接导致你很难有更好的创新了。

最近文章

2024-02-15 » 字节监控之旅
2024-01-06 » 如何做一个好的管理者
2023-12-23 » E2E测试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