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>

控制期望-做到最好

Tags: other

我们的组织和个人,从人性的角度看、都有些天生的特点,比如:

  • 都存在“过度期望”(跳一跳的目标/既还又都全要/不合理诉求/以一当十/过度自信)
  • 都有“滞后性”(被动地解决问题)
  • 都想“改变规则”(导致容易做无意义的东西/改变他人)
  • 风险与安全感(可靠性/充分把控/进度延后)
  • 不理性(对人与事强化“喜/恶”),不自知(所在位置/主角配角/能力魄力)

这些特点都是双刃剑,在天时地利人和时会促成奇迹、但更多情景下造成的是不尽人意。这些都可以总结到 “期望”与“改变” 这两个词上,有了美好的期望、就需要去改变现状。而实际上变坏容易变好很难,另外是对于可塑性逐渐变弱的成年人、改变的难度也大。比如:

期望自己“侃侃而谈/活跃氛围/话题中心”提升软能力,确实也努力了、但说出的话还常常是索然无味…
期望人际人脉明显改善,但经常是有心无力…
期望能突破职业瓶颈,但发现障碍不断…

还有最常见的,眼看自己的体重逐年上升、赘肉越来越多,但真能成功减肥还是非常难、于是还是做一个快乐的胖子好了… 梦想没有行动就是空想,但确实也行动了、怎么还是收效甚微呢?这就与 “难度 / 客观环境 / 外在评价” 有关了。

  • 惯性: 很多变化、不会是斜线性的向好、而是“波动性”的时好时坏,“脱胎换骨”的变化实在太难。
  • 客观环境: 很多变化,个人意志起不了决定作用、甚至起不了主要作用,个人行动就失去效果。
  • 外在评价: 你那“一点点儿”变化,即便你量化了,但别人感受不明显、怎么认可呢。

认清这些原因后,就没办法了吗?不是的,这时候 “聪明的行动”和“控制期望” 是可能解决问题的。

  • 如果是简单的改变、没达到具体的“某一个”期望点、大概率是“行动不对”导致,换个聪明做法即可。
  • 人性的“过度期望”导致 不会看某一个点、而是“全面”看、或者有“更苛刻”的要求,要求你各方面都“持续不断”的进步、都向“最好或中等以上”看齐。这个是否能达到呢?真不一定。
    • 我们知道“高段位”竞争、大都是基于高起点(“出身/学历/履历/性格健全”等方面)。就像我是在一个“从没在父母那里听过一两句笑话”的非常严肃的家庭环境里长大,虽然羡慕“高情商/段子手/脱口秀”但输在了起点。

这时候要想清楚的是要 花“多少”时间去改进“哪些”缺点 ?“新木桶新论”有建议
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不应把一生的重点放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,把自己培养成“完人”。而应经常分析发现自己的优点,并持续不断发扬光大,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,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、强人。“木桶理论”是不太适合人的发展的,成功的捷径在于尽早发现自己的“长板”,然后无限聚焦。长板不断加长而成为栋梁,短板就成为点缀。

这么看,承认自己不完美、也不去追求事事完美,才是正确的选择。不管是周围人对你的期望、还是自己对自己的期望,都需要得到 控制,有基本的做与不做的判断、再以可达到为基础、寻找突破点,在期望范围内做到最好。

后记

这篇文字、是经过了持续“近半年”的严酷加班、却并没有拿到应得的结果,才认真做的反思总结。其实很早就听主管说“控制预期”类似的话,但之前太傻、都没真正把这放在心上,傻傻的相信自己总是能“超出期望”。

现实工作当中,无论是 996 还是 KPI 压力,从公司和资本层面的目的:一是要充分“压榨”你的劳动时间,二是“尽快”产出“惊人”成果。

  • 如果你天真老实的「满负荷」投入到工作中,勉强自己、加班熬夜伤身体,轻则常见的轻度头疼/神经衰弱,重则狗带… 工作效率也有影响。
  • 如果连「总结 / 反思成长」的时间都不给自己争取、长期就变成一颗「真正」的不重要螺丝钉,为人做嫁衣、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感越来越弱。

所以,学会「不过度承诺、聪明地做事」一是自己不至太累,二是也能给人「稳稳的信任」。另外面对现实、认识到人的局限性,不可盲目、头脑发热地认为自己与众不同、能创造非凡,要明白大的成就、有很多是机缘巧合比个人努力更重要。从利己的角度看,工作都是一阵子,思考自身长远价值,努力发现并相信自己的优势、借此做到极致。

最近文章

2024-08-06 » lerna 实践
2024-02-15 » 字节监控之旅
2024-01-06 » 如何做一个好的管理者